和宜妃说了些五阿哥府里最近的事情,黛玉本就是口齿伶俐之人,五阿哥府里的一件小事,被她绘声绘色地一说,莫名地添了许多趣味。
&esp;&esp;皇太后和宜妃的心神不由被吸引过来,聚精会神地听着胤祺的宫外生活,佛香味慢慢变淡,宫女们蹑手蹑脚地进来换上新的佛香,听得入神的皇太后和宜妃也没有注意到。
&esp;&esp;而被皇太后和宜妃如此担忧着的胤祺,此时正在乾清宫中。
&esp;&esp;乾清宫里,康熙震怒之下令人将胤祺唤入宫中,但五阿哥府所在的烧酒胡同与紫禁城毕竟有些距离,一来一回需要不短的时间,更何况胤祺还有接旨,换衣裳,所费时间更长。
&esp;&esp;在等待胤祺入宫的时间里,康熙将收到折子上需要商议的事情处理的差不多,又声音沉沉地询问大臣,可还有其他要事相商。
&esp;&esp;谁都知晓康熙此时心情不愉,谁也不想去触这个霉头,乾清宫里文物大臣如鹌鹑一样,闭着嘴缩着脖子,半晌没有人言。
&esp;&esp;只那个参奏胤祺的御史,昂着头格外得意,就算因为他的参奏触目了康熙,被惩罚,那他也算青史留名,他日史官修史,必然有他这不为皇权,为民发生的强御史。
&esp;&esp;更别提让他写这折子,他收到的钱财了,总之是不亏的。
&esp;&esp;乾清宫门外的日晷上的影子一寸一寸挪,时间过得越久,乾清宫里便越安静,静默站在朝堂上的大臣们,在心里将这梗着脖子的御史骂了个狗血淋头。
&esp;&esp;五阿哥若今儿个上朝就好了。
&esp;&esp;等的时间愈久,大臣们心中愈慌,无数人心里头都出现了这个念头。
&esp;&esp;胤祺怎么就不上朝呢。
&esp;&esp;高坐在九龙御座上的康熙,等得不耐烦地转着手腕上的珠串,但他刚想到这句话,盘着的珠子便一顿,他想起了胤祺不上朝的原因。
&esp;&esp;终究,是委屈了他这儿子。
&esp;&esp;之前胤祺在理藩院的时候,差事做得井井有条,也没有动过什么心思,或许是卸了他的差事,让他伤心了,才这般自暴自弃。
&esp;&esp;康熙蓬勃的怒火渐渐轻了,他脸上的阴霾也逐渐消散。
&esp;&esp;等到胤祺终于到了乾清宫的时候,康熙已然过了暴怒的时候。
&esp;&esp;日上中天,冬日里的暖阳顺着乾清宫的门照入殿中,为殿中镀上一层金光,胤祺从门外跨入,顺这阳光铺成的路缓步走着,金灿灿的日头照在他身上,将他照得格外高大。
&esp;&esp;见着逆光而来的胤祺,康熙坐在龙椅之上,神色不明地打量着,原来,他的五儿子,在他没有注意到的地方,已经长大了。
&esp;&esp;见着雄姿英发的胤祺,康熙难得的有了几分慈父心肠,遂在胤祺行礼之后,没大怒着兴师问罪,反倒是指着御史,让他再说一遍弹劾内容。
&esp;&esp;御史原本高高扬起的脖子,见着含笑望向他的胤祺后,突然便软了下来,原先同僚在他耳旁鼓吹的什么名垂青史,瞬间全部从他脑中消失。
&esp;&esp;他磕磕巴巴地,将参胤祺的奏折念了一遍。
&esp;&esp;果然,就是胤祺猜测的,琉璃一事。
&esp;&esp;胤祺心中冷笑,不动声色地打量着乾清宫里的人,他都已经是个闲散阿哥,还盯着他不放,也不知是谁这么有闲情逸致。
&esp;&esp;没几眼,便在一群低头的鹌鹑中,瞧见了格外关注此事之人。
&esp;&esp;胤祺讥讽地扯起嘴角,若是他,做出此事倒也不奇怪。
&esp;&esp;“胤祺,你可有话要说。”龙椅上的康熙声音沉沉,定定地瞧着他这个儿子,若真如御史所参,因为他的琉璃铺子,害了江南人的营生,就算胤祺是他的儿子,他也不会轻易饶过。
&esp;&esp;毕竟,在康熙心中,他最爱的永远是他的江山社稷。
&esp;&esp;被康熙点名,胤祺往前走了两步,情真意切地看着康熙:“皇阿玛容禀,”
&esp;&esp;康熙垂下眼,示意胤祺继续。
&esp;&esp;胤祺拱着手,将琉璃坊的前因后果道出:“这琉璃坊是儿臣在粤地游历之时,遇见的泰西人做出的方子,特特在南边庄子上找了人做这琉璃,不仅没有害了百姓,反倒是让不少人农闲时增了进项。”
&esp;&esp;康熙垂下眼,脸色好看几分,他这儿子能力是有,只不过心思没用在正道上头,康熙琢磨着给他小惩,再令他将琉璃铺子关了,便也罢了,毕竟大清的阿哥,做这种事情,说出去也
第一版主